时间: 2024-06-15 00:43:23 | 作者: 开运下载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管道工程研究中心在工程学院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晓东出席并为管道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出席仪式活动的领导、专家均表示,中心的成立可促进管道研究高品质人才汇集、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管道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揭牌仪式上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晓东听取了管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窦斌教授对中心筹建、中心专家、技术优势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介绍,对管道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活动同期,召开了管道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管道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专家委员会成员均为长期致力于行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高端人才。
窦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院长、破格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人才,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湖北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河南省冶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绿色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热协会会员。《地质科技通报》、《安全与环境工程》、《中国煤炭地质》和《钻探工程》编委,SPE Drilling&Complation、Renewable Energy等国家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家能源局《地热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法》标准,参编国家能源局《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工程检验收取规范》等行业标准4部。主编《地热工程学》教材1部,该教材被教育部地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列为推荐教材。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南非和澳大利亚国际专利3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团队和名师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名师和团队,2020年获得首届湖北省专利奖金奖(排名第一)。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副主席,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ICGdR)顾问,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地质类专业第一、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和国际对比研究计划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1,1项排名2)、地质灾害治理国家级示范工程奖1项(排名1)、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4项排名1,2项排名2)、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1)。发表SCI论文180篇(第一/通讯作者10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主编地质灾害防治规范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
马保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外籍院士。曾先后在德国波鸿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建设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余年。
主编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 总则》、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作业规程》等10部,主编出版专著《非开挖工程学》、《非开挖管道修复更新技术》等9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颁发的“国际非开挖奖学术研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目前主要兼任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常务理事、ISO国际压力供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标准工作组召集人、国标委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委员会SC3分委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曾聪,地质工程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地下空间系副教授,兼任湖北省地下基础设施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市政管网工程、非开挖管道铺设和修复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交通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横向科研项目17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SCI/EI 论文15篇,申报与授权专利16项,参与编制国际ISO标准1项,编制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更新用塑料管道 总则》,在编国家标准《管道修复用原位固化内衬塑料管》,国家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作业规程》和CJJ/T 244-2016《城镇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作业规程》,其他省部级和协会标准6项。
乌效鸣,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地质工程和钻井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理事、武汉非开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钻井液与完井液》、《石油钻探技术》、《探矿工程》3个期刊的编委。承担完成过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内领先科技鉴定、湖北省优质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成果。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3项。
胡郁乐,博士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从事钻探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钻探工艺和机具,钻井仪表。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政府政策咨询三等奖、2007年度科技部先进科技工作人员等荣誉。2008年开始从事“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综合研究”sino-probe-05 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现场的钻探技术随钻研究和管理工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郑洪标,中国地质大学排水环境治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从事排水管网检测与非开挖修复工作十余年,是国内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编写(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地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18项。参与科技项目《城市排水系统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探讨研究及示范》荣获2021年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参与课题《排水管网问题排查与整治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
2017年带队研制出国内首套自主产权的非开挖修复原型机;2018年在武汉设立修复材料生产基地,打破了国内光固化修复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自主研制的紫外光固化修复系统和紫外光固化修复车分获国家发明专利(紫外光固化修复系统专利号:ZL·3.0、紫外光固化修复车专利号:ZL·4.2)。
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城市排水管渠数字化诊断、清淤设备及修复材料产业化”项目,子课题“城市排水管渠数字化诊断(视频检测)设备产业化”课题负责人。
吴翔,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第二届“三育人”标兵,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学会会员,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科技人才库入选专家,教育部“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煤炭科学》、《地质与勘探》期刊论文审稿评委,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
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科研项目2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1项,多次在我国地矿、冶金、煤炭等部门主持定向钻进技术培养和训练与咨询,曾到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地学术交流,已培养和正在指导的研究生27名。
闫雪峰,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做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技术及新应用、 地下管道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等研究工作。2015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2篇,申报与授权专利10余项。承担完成过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20多项。参与编制团体标准《排水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复施工和检验收取规范》,参与科技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专题。
张鹏,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做顶管技术、综合管廊、埋地管道、管道修复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3篇,承担完成过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0项。202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广东省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卢春华,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做钻探工具与设备、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海洋钻探技术、非开挖管道检测与修复技术等研究工作。获2018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无锡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00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申报与授权专利10多项。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5项。
方长亮,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做页岩可压裂性评价、钻探技术与设备、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等研究工作。发表过多篇国际性会议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黄满,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是做能源资源高效开发、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研究工作。发表多篇期刊论文,申报与授权专利5项。承担完成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获得201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刘志国,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排水环境治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排水管道检测设备与修复设备的创新研发及技术升级优化,提升产品结构性能及环境应用适应性。2018年至2020年底,作为发明人,累计申请专利68项,发表论文1篇,参与编写湖北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管道检测机器人校准规范》(JJF(鄂)60-2020),参与——《2018中国城市地下管线发展报告-供排水篇》(同济大学出版社)编写工作。
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城市排水管渠数字化诊断、清淤设备及修复材料产业化”项目,作为子课题“城市排水管渠数字化诊断(视频检测)设备产业化”课题第二负责人。
冯成会,中国地质大学排水环境治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2年以上排水检测设备配套软件和管网信息化平台研发从业经验。
主攻排水行业的检测采集成像和分析处理、物联网及信息化技术应用,主持设计开发了多个省市级重点排水管网运维系统。参与编写安徽、湖北、山东多省的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作业规程》、参与编写中国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排水管道检测和非开挖修复工程监理规程》、“十二五”水专项团体标准《城市排水管渠数字化检测与评估作业规程》、武汉市区域标准《武汉市排水管道检测与安全评估技术规范》、参与编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城市地下排水管线数据入库技术规范》、参与编写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企业标准《长江大保护城镇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成果验收作业规程》和《长江大保护城镇地下管线排查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道工程研究中心(Pipelin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是一个旨在汇集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对管道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进行研究的科研学术机构,也作为联系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服务于我国的管道领域,并承担管道相关的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和省部级标准编制。中心于2020年10月8日成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副院长窦斌教授任该中心第一任主任。中心自成立以来团结管道领域的专家和科技者,围绕该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为发展管道事业和提高该工程领域科学技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管道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地下管线非开挖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开展以GIS平台为基础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运维评估系统;编制国家级、省部级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国家科技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难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设计、技术服务与咨询;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管道专业书刊,普及有关专业知识,推广先进的技术;开展管道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自中心成立以来,积极促进学科建设与市政管道工程、油气管道输送相结合,创新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已承担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企业科研与咨询项目10余项,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此外,中心积极为我国培养管道领域各类专业人才,已慢慢的变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中心旨在相互促进学习,快速提升我国管道工程的技术水平, 缩小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7岁中专女生拿下数学竞赛全球第12名,对手多来自全球名校,本人:喜欢做难题
打电话和家长反馈孩子问题,家长根本就不配合你,这样的一个问题该怎么办?作为老师,你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
AL惨遭WBG暴打!Tabe又输给Daeny!Tarzan喊话:这赛季要不留遗憾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