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7 13:11:33 | 作者: 造价咨询
水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建筑灵感不竭的源泉。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但其表现形式与涵盖功能各不相同,也蕴含着人们对水的多种理解和寄托。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诗句,不仅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怀念,也体现了中国南方民居建筑邻水而建的传统。贺知章诗中的故乡是“越州永兴”,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这一地区传统建筑风格质朴素雅,而山奇水秀的地貌特征也使自然环境与人工技艺相得益彰。于是,每当人们想起江南,那个烟雨迷蒙、邻水而居的“水乡”时,总能被赋予无限的诗情画意。
从实用角度来看,在没有人工供水设施的时代,邻水而居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日常用水的需要,而在河道纵横的中国南方地区,水路也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以位于江苏太湖畔、始建于宋代的同里古镇为例,其主城区四面环水,十余条河流呈“川”字排布,将小镇分割为七个“小岛”,造就了家家邻河、户户通舟的独特景观,成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完美例证。
在中国古代,相比陆路,水路通衢可带来更多的交通及资源便利,因此,遍布的河流也让同里一度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富土”。同样,古代扬州城因地处“黄金水道”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既可以依托长江进行东西向航运,又能借助大运河进行南北向航运。大量货物在这里聚集转运,让城市商贾云集,发展速度加快,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淮左名都”。
除了邻近江河所带来的实质便利,在建筑美学中,水景往往被赋予极高的精神内涵——由水面带来的开阔视野,是活动空间在更广阔区域的延伸。水面静止则如明镜,风过则起细波,对于追求平和的中国人来说,水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善”与“德”的体现。观水而修其身,于是“水榭”这一专门用来欣赏水景的建筑也就应运而生。
水榭,是指建在水边或水上的亭台,外观通常为长方形亭子,四面开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水榭历史悠远长久,早在周代,中国人就建造了亭台和水池相结合的建筑“明堂辟雍”用于教育,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建筑规划设计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就修建在湖边,整体造型如同放大的水榭。在当下许多大学中,湖泊和建筑的组合是常见的,这或许是对千年前明堂辟雍的延伸与致敬,恰似学海无涯,但智者乐水,而以水为邻,水寓意求知,这也正是自古以来中国学子求知精神的象征。
从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到皖南徽州庭院,再到福建客家土楼,总能在院落中找到水缸或专门开辟出的蓄水池。这些都是传统建筑文化中“聚水”的共性特征。
水缸和水池可以充当消防设施,具有保障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实际作用。最有名的消防缸当属故宫中的“门海”。门海也被称为“吉祥缸”,有铜制和铁制两种,外层鎏金,广泛分布在故宫的各个院落中。故宫宫殿群为木结构建筑,在干旱季节如发生火灾,非常容易导致火势蔓延,因此每口缸都需要时刻保证储水缸满盈。在起火时,故宫内专门设置的消防队“火班”便会从缸中取水救火。
用水缸和水池聚水既承担建筑消防任务,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象征着“聚财”。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多为以高深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雨水落下,沿着四面屋顶的坡顶流入天井,最后汇聚于庭院中的水缸或浅水池。这个聚水的过程被称为“四水归堂”。徽商奉行的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希望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除了寓意财富不外流,古徽州村落多为家族聚居,而福建客家人也秉承相似的理念,宗族多聚居于同一土楼中。正因如此,聚水于庭也象征着“水聚天合”,寄托人们对家族团结、兴旺的美好期冀。
聚水的理念同样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中国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在今天的一些居民小区内,常见小型池塘和雨水花园。虽然现代建筑普遍配备完善的消防措施,无须再借助专门的水缸灭火,但草木深处的一小池清泉,在收集雨水的同时,足以带给行人片刻的安宁,也可以在生机中完成对聚水文化的传承。
如果“邻水”体现了聚落城市对通衢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平静祥和的追求,“聚水”用于消除火灾隐患,代表着对财富与家族兴旺的寄托,那么“望水”则专注于“望”,更多蕴含着中国人的壮志豪情与博大胸怀。
在古画《四景山水图》中,几人在树荫下的建筑中眺望茫茫水面。建筑位于地势高处,把人的目光投向远方江海。这是建筑对于使用者视野的拉伸,所突出的“望”的行为也体现了所见之场面的浩大与建筑本身的雄伟。
说起宏大建筑与开阔场景的有机结合,总不乏中国传统名楼的名字。从李白曾“东望黄鹤山”的黄鹤楼,到让王勃得见“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在高耸的古楼眺望,眼里都是江海,心中尽是诗情。而在地处浙闽交界处的海防城堡“蒲壮所城”内,耸立的塔楼与敌台在城墙的连接下,如同长城与烽火台。相比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这座于明代兴建的城堡,旨在防范倭寇入侵,其高墙和城楼直面大海。抗倭古城上的眺望,也是对身后家园的守候。
历史沧桑巨变,中国人对“望水”的理解却不曾改变。无论是江河穿过都市时两岸鳞次栉比的繁华,还是一批又一批“海景房”、“江景房”的开发,中国人雕琢小美,也放眼大美。寓情江山里,笑看天水间——这是水的壮丽,也是人的豪迈。
在传统建筑文化里,有“看得见的水”,也有“看不见的水”。“意水”的作用,是将观念中水的形象构成建筑的装饰特点。有些建筑内外虽不见水,但却在细节中用“水元素”营造出处处有水的氛围。
在明清时期一些建筑上,琉璃瓦的色彩为青绿等冷色,这一特征在故宫文渊阁中十分显著。文渊阁用于收藏古籍,曾不慎失火导致大量藏书被焚毁。重修后的文渊阁将屋顶琉璃瓦颜色由黄色改为绿色,并在正脊上雕刻九条蟠龙,象征着海水碧波九龙治水和水能克火。同时,文渊阁还仿效宁波的天一阁,构建为六开间,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即为藏书与建筑带来“吉象”。
建筑雕刻中的“海水江崖”等纹样,也常见于宫殿一类大型建筑上。既寓意福山寿海,也有一统山河的含义。除了建筑雕刻,波浪造型也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一些传统风格的围墙或屋檐上。如同国画的“写意”,形简而意丰,见水于无水处,是人们对水形象的理解,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对水的表达。
邻水而居,择水而憩,这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进享繁华,退享自然,这是中国人从水的“不争”和“博大”中所领悟的人世平衡。
近年来,北京、宁夏等地将老旧长廊改造作为小区改造、社区更新的“小切口”,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休闲长廊、议事长廊等主题文化长廊,不断的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避开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在北京市的胡同街巷里,一座座小众博物馆悄然走红,它们或许不张扬,但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市民游客漫步于古建及其小众博物馆之间,欣赏美景、细读文物,体验非遗技艺,打卡“网红”文创空间,感受古今文化交融。
本案的焦点大多分布在在商业承兑汇票未兑付的,建筑公司是不是可以按照欠付工程款进行主张。
2014年3月,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建设公司签订《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约定房地产研发企业将其开发建设的某小区发包给建设公司总承包施工,合同约定在工程结算款中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如工程在竣工验收之日起2年内未出现质量缺陷问题,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将工程质量保证金无息返还给建设公司。
近日,全国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现场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进展,交流地方经验做法,致力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在习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10周年之际,9月16日,首届中国—东盟建设部长圆桌会议在中国“绿城”广西南宁举行。
数智领航 探索未来 全国智标委第三届第五次工作会议暨数字工程与数字家庭建设交流会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