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27 01:57:08 | 作者: 开运全站下载
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召开,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为湖北省最高科技奖项,设立于2000年,截至目前,已有27位科技工作者获得该奖项。20余年来,仅在2001年与2003年空缺;在2000年首次评选中,有两位科技工作者获奖,之后,一直到2019年,每年均只评选一位科技工作者。从202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加大表彰力度,近几年来均表彰了两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这27名佼佼者多为院士,除四人来自企业外,大部分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来自信息通讯、测绘遥感领域的7人,农业领域的6人,生命健康领域的4人,机械制造领域的3人,水利水电领域的2人,工程建造领域的2人。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他们是荆楚儿女的骄傲,是湖北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前进的底气,激励着无数科技后浪们面向科学的星辰大海,一往无前。
他是一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在航空航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以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彻底打破国际软件的垄断;他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他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将遥感影像全数字测量技术的命脉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祖勋院士坚守教学一线余年,为我国测绘领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勇传院士是我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率先提出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重大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主持负责的“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大中型电站。目前,他的科研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丹江口水库、三峡梯调中心、金沙江调控中心等特大水库和水电站。
在精密测量、数字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为国家和湖北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主要从事抗病毒天然免疫、炎症反应及炎癌转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Nature期刊杰出导师奖、首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
磁约束核聚变专家、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脉冲功率技术专家、高电压技术专家,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包括“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内的我国三套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和一套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升级改造;提出并指导“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多项。
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工作。系统构建了高铁大跨度桥梁建造成套技术,使得我国高铁桥梁的跨越能力、承载能力、行车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创性地开展多塔缆索承重桥梁技术研究,攻克其刚度控制、关键结构与建造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使得千米级三塔悬索桥率先在中国得以建成;研发了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建造系列技术,推动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由内河走向海洋。为我国桥梁技术走向世界前列和湖北桥梁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建成长期从事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在精密数字高程基准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国精密大地水准面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开拓者,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闫大鹏博士长期从事工业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光纤器件的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应用的开拓者。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25W脉冲光纤激光器产品,第一台100W、1000W、4000W、6000W、10kW和20kW连续光纤激光器产品并实现批量生产。牵头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相关科技产品和成套设备在航空航天、汽车、3D打印、先进焊接切割、国防安全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带动超过千亿产值终端应用市场,为打破国外垄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及激光制造战略新兴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和国防效益。
他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马伟明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解决了我国舰船动力系统的心脏病。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中国心”。
虽然世界柑橘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柑橘的品质都远不如国外的进口品种。邓秀新团队培育出无核品种,完成世界首张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在品种改良上取得一次次重要突破。得益于近十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中国柑橘产量迅速增长,占到全球总产量三分之一,线年获奖者:陈孝平
肝脏外科过去被戏称为‘开关外科’,医生手术打开后发现病变无法切除,无计可施就只有关上。陈孝平打破了数个肝脏外科的禁区,首创了“陈氏三法”等手术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均已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到全国,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极大地推动着中国肝脏外科的迅猛发展,为世界肝胆胰治疗作出了自己原创的贡献。
桂建芳是业内公认的鱼类细胞工程学术带头人,2009年以来他在湖北及全国各地进行了30余次异育银鲫“中科3号”繁育和养殖技术培训,培训的渔技人员和养殖户达2600多人次,为保障湖北淡水渔业第一省的全国地位作出了持续贡献。
钮新强先是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后又主持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负责或主要参与了三峡、南水北调中线、金沙江乌东德、乌江构皮滩、清江水布垭、西藏普兰等十余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主持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设计”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负责或参与了30余项重大工程技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
陈焕春是我国兽医界的第三位院士,2001年,他主持完成的“伪狂犬病鄂A株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及综合防治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我国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陈焕春被任命为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与研究团队一起研制了10多种快速检测试剂,为禽流感防控提供了有效工具。
秦顺全长期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多座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主持了芜湖长江大桥、海口世纪大桥等的设计和青藏铁路河特大桥等的施工技术工作。创立了桥梁分阶段施工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理论,应用于国内外30余座大跨度桥梁施工中;创新了大型桥梁结构工厂化、标准化施工方法,推进了跨海长桥和铁路客运专线桥梁整体预制、架设技术的发展。
段正澄院士生前一直工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2011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论文200余篇。他所领导的教学与科研团队,199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状。
姜德生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中国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中国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中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徐卫林被纺织业界誉为技术领军人物,专心致力于纺织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他发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可以纺出世界上最细的纱、最薄的面料,打破了高档西服面料依赖进口的局面。这项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徐院士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嫦娥5号、6号登月五星红旗。
张启发是国际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和遗传改良研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杂种优势的遗传分子基础、“双水双绿”等研究工作中取得系列重大成果。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推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英国生前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余少华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研究,在互联网和城域网项目研发第一线完成了多项重要国家项目。在不到8年时间里,他独立提出3项互联网的重要国际标准,并获得国际电联批准,实现了中国在主导制订电信技术标准上零的突破。以唯一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12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他主持的研发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郑守仁是三峡工程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起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他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作出了贡献。
桂希恩教授长期从事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工作。2004年,桂希恩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4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并被选为CCTV“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卫生部和教育部先后授予他“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李德仁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的集成与应用。进入21世纪,倡导和推进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推进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设。
傅廷栋是新中国第一名油菜遗传育种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带领团队培育近60个油菜品种,被称为“中国杂交油菜之父”。
赵梓森是我国公认的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的主要奠基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76年,赵梓森在武汉拉出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2年,他又在武汉实现了中国的首次光纤通话。中国信息产业革命的大幕,由此拉开。